这种表达的形式相同,但传达的意义不同的句子,就被称为歧义句。对话时一旦使用了歧义句,就容易导致对方的误解,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有一位比较爱财吝啬的地主,想给自己的儿子找一位私塾先生,但是又不舍得花太多钱,所以几乎没有人想给他的儿子当老师。后来,一位路过的秀才听说此事,便自告奋勇去给地主的儿子当教书先生。他写了一封自荐信,信上说“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地主拿到这封信后大为高兴。因为没有标点,他便用自己的期望去理解。他觉得秀才的意思是指:“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地主决定立刻聘用他。
第二天,秀才来到了地主的家里。地主问他:“先生为何愿意到我家来教书呢?”秀才说:“我的信上写得一清二楚:‘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您既然答应了这些条件,我当然乐意效劳。”地主一听傻了眼,急忙命人把信取来,说道:“你信上不是这么写的啊!”秀才大笑,提起笔来在信上加了几个标点:“难道我会胡说八道不成,您自己念给大家听。”地主自觉没面子,只好认了这桩“赔本”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