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定帝即位之初,沿袭旧制,仍任用了许多旧朝儒臣,英宗在位时的许多新政成果如“助役法”等,也被保留了下来。为了防止自己死后,再度出现争夺皇位的惨剧,泰定帝在泰定元年(1324年),就册立了自己5岁的儿子阿速吉八为太子,并采纳中书平章政事秃满迭儿等人的建议,四处求访名儒,教辅太子。他还听取赵简的建议,恢复了世祖忽必烈之后便已经废弃的经筵制度(所谓的经筵,其实就是专门为皇帝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这样就让太子及诸王大臣子孙都能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当时担任讲官的都是儒家名流,如张珪、王结、赵简、吴澄、虞集等人。为了能让太子、众臣能够明白儒家经典,他还命人将汉家经典翻译成蒙古文,供众人使用。这些在客观上促进了蒙汉文化的交流。
为了塑造自己的“仁君”形象,争取天下臣民的支持,泰定帝在执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接纳御史台的建议,为铁木迭儿当政时期惨遭杀害的杨朵儿只、萧拜住、贺伯颜等人平反昭雪,并将幸存者召还录用,死者加以追封恩恤。泰定元年(1324年)正月,他就任命拜住的儿子答儿麻失里为宗仁卫亲军都指挥使。对于各地灾民,泰定帝也是予以救济。在他当政的几年里,几乎是年年有灾,岁岁救济,到了最后,泰定帝不得不通过卖官鬻爵的方式来补充国库。泰定二年(1325年)九月,泰定帝下诏,“募富民入粟拜官,二千石从七品,千石正八品,五百石从八品,三百石正九品。”然而,这样的做法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朝廷的财政危机,反而进一步导致官员冗滥,吏治更为腐败,对百姓的压迫和剥削也更严重了。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不少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开始的时候,起义反抗元朝统治主要是云南、两广地区的少数民族,规模也不大,因此泰定帝还是强调先招抚后镇压。随着反抗规模的扩大,泰定帝感觉到自己的统治受到了威胁,于是改变策略,着重以武力镇压为主,以招抚为辅。然而,各地人民的反抗却没有因此而平息,反而一天比一天更为激烈。直到他去世,也没能把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镇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