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唐朝的诗歌还有实际的作用,这个跟科举是密切相关的。科举在武则天时代加试杂文,而在武则天时代之前,科举主要考的内容是经学。严格来说,经学跟文学没有太大的关系,可是武则天一旦加试杂文,也就是诗词歌赋这些东西之后,一时之间天下的读书人就开始把几乎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诗词歌赋的创作当中去了。这样的现象带来的结果,就如《通典》所说的“无齿童子耻不言文末”,天下的孩子们都纷纷地参与到文学内容的学习当中来。一个经学,一个文学,他们都必须去学习,因为只有这样才是晋升的资本,只有这个才是以后建功立业的不二法门。所以文学从这个时候起变得无比重要。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唐代科举不实行糊名制。也就是说考生的姓名响亮与否,对于考官是具有影响力的。如果考生本身就已经名声在外,或者考生本身获得了考官的青睐的话,那么毫无疑问,他的考试将会顺利很多。可是,通过什么方式能让考官知道我呢?毕竟还没参加考试的时候,就已经名满天下的考生是凤毛麟角的。唐代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叫作“行卷”和“温卷”。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些年轻的读书人往往四处交游。我们可以发现,唐代诗人有一个特点,好像个个爱旅行,走的地方多得不得了。现在有网站专门提供这样的服务,就是根据唐诗统计,这些诗人都去过哪儿,你输入某个人的名字,网站就给你弹出一张行迹图,把这人去过什么地方密密麻麻地标出来,很有趣。但是,唐朝的诗人为什么爱到处游历?他们到处游历,除了游山玩水,还有一点就是他们实际上是为了结交其他的士人,尤其是那些已经当官的人。为什么?一言以蔽之,混一个脸熟呗。当然了,不能说光脸熟就可以了,那家里的厨师人家也脸熟呢!有什么用啊?对吧?你得让人家知道你的才华,所以他们有一个惯常的做法,叫作“行卷”。意思就是说把自认为得意的那些诗歌编辑起来,形成这么一卷或者两卷文书,然后送到人家达官贵人的府上去,希望人家打开看一看自己的诗歌,进而欣赏自己。而且到了考试之前,为了不让人家考官忘记自己,还要把同样的诗集给人家再送一次,这叫“温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