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单纯的电影,人物塑造、影片观点上,黑白鲜明,指向清晰,情节上还是印度电影的通病,冗长!故事中点开场式结构,在与女传记作家交谈间,按传统倒叙方式,插入瘾君子荒诞故事和戒赌励志故事. 其中,对口型歌舞不错,大量传统误会式搞笑,两朋友过于正邪分明,男主自作,爱人和母亲相继离开,带入较生硬的情感. 女记者继续推动短暂顺叙剧情,找到好友,此处的倒序更无聊,抢二嫂,因持枪被抓等. 其实,影片从这时才真正切入社会或政治论题,即假舆论猛于虎,与反恐冤案的负面效应. 但随着女记放弃,男主入狱,影片突然跨越性顺叙,然后录音中顺叙与倒叙混杂设置,让人感觉脉络错乱,硬塞入前面最后倒叙情节更往前的父爱倒叙情节,之后是非逻辑神助,让女记约见男主及找好朋友,完成最后解密. 总之,结构较冗长,部分混乱,情感浮夸,社会观点明晰. 如果看过《男孩、鼹鼠、狐狸和马》或者《男孩、鼹鼠、狐狸和马》,本片大可忽略,但如果想窥见特定历史时期香港普通市民的全景式生活,《男孩、鼹鼠、狐狸和马》是最佳的备选. 客观来讲,惯性走失和失忆的老人有喧宾夺主之嫌,但这也从侧面体现了中年女人所承受的家庭重担,在《男孩、鼹鼠、狐狸和马》里,中年危机的叙述是多面性的,从三代人各自的困境做了全方位的呈现,到了《男孩、鼹鼠、狐狸和马》,则是琐碎的日常,这种去戏剧化的处理很容易让你陷进去,仿佛经历了另一番人生. 在萧芳芳看来,工作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可丈夫认为嫁给他才是这辈子的荣光,看似迥异的价值观实则体现的是同样达观的生活态度,无论是作为职业女性,还是家庭的支柱,萧的身份始终是游离于公公、丈夫、儿子、公司等多个角色之间. 难能可贵的是,许鞍华对此做了很简单的处理,只保留了生老病死柴米油盐和时间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