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仅坚韧不拔,也是一个幽默风趣之人。如果不是这样,他在中年之后也不会活得那么自得洒脱。毕竟,现实很锋利,人生很无情。
曹家历经大难,作为漩涡中心,雪芹能走出来很不容易。幽默和自嘲,是从现实突围的最佳方式。
10.
公元1747年(乾隆十二年),雪芹33岁。
他颠沛流离,先后居住于刑部街、卧佛寺、四王府、峒峪村、北上坡,还有白家疃(西直门外约50里)。但他大部分时间都住在西郊(现北京植物园)。
那个地方,历史的囚徒这些年去过好几次,只是一个简陋的农家院落,主体是草芦,估计冬天的一阵狂风都可以刮倒。很难想象,近300年前,这位大文豪竟住在那么寒酸的地方。当时的人们,是否知道,这儿有一位不世出的文豪?
……
曹雪芹故居(北京植物园)
他的生活费一直比较吃紧,不得不像其他文人一样卖字卖画,几个好朋友福彭、敦诚、敦敏、张宜泉经常接济他。敦诚在《赠曹芹圃》里提到,“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
敦氏兄弟诗文关于曹雪芹的记载
在日记里,雪芹倒是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喜欢。“住草庵,赏野花,觅诗、挥毫、唱和、卖画、买醉、狂歌、忆旧、著书。”他写道。